教学动态
联系我们
    • 办公室:0591-87307345

教学动态
首页 > 教学动态 > 正文
学术讲座 | 厦门大学刘暾东教授: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与前沿展望
时间:2025-10-17

人工智能前沿专题学术讲座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办。本次讲座特邀厦门市科协常委、福建省科协委员、厦门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、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刘暾东教授主讲。

讲座开场前,罗成立院长发表致辞。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刘暾东教授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,对专题学术讲座的举办致以热烈祝贺。随后提及,当前机器人、人工智能与半导体检测是破解技术瓶颈、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,与学校学科发展及人才培育方向高度契合,而刘教授深耕这些领域,兼具深厚学术积累与产业洞察,其分享将为师生搭建链接前沿技术、产业需求的重要桥梁。最后,罗院长鼓励在场师生珍惜此次学习机会,将讲座收获转化为术研究与成长实践的动力,并宣布本次讲座正式启动。

刘教授以美国科技企业薪资数据为切入点,通过台积电入门薪资约10万美元、英伟达本科岗位25万美元、OpenAI达35万美元的直观对比,点明AI领域的核心战略地位与产业价值

在机器人领域,他梳理三代技术演进:从特斯拉工厂的“程序控制机械”,到具环境感知的“自适应机械”,再到融合AI大模型的“智能机械(人形机器人)”;其应用覆盖工业、农业、服务、医疗等领域,国外有ABB、库卡等“四大家族”领跑,国内新松、广州数控逐步崛起。

谈及AI,刘教授强调其核心是“延伸人类智能”——1956年成为独立学科后,当前靠深度学习驱动,ChatGPT、医疗血栓疏通、自动驾驶等场景落地;同时也直面挑战:模型可解释性不足、运算能耗高、伦理争议凸显,学界对其未来路径存分歧。

半导体检测作为产业“生命线”,是此次讲座重点。刘教授聚焦“晶圆缺陷检测的异构并行加速方法”,直指行业痛点:AOI检测设备受“精度与速度矛盾”“国外垄断”双重制约,属“卡脖子”难题。他提出的“CPU+GPU异构计算方案”,已实现3倍以上检测加速(高分辨率场景达8倍),并预判未来将向“深度学习融合”“多GPU集群”“存算一体”推进。刘教授分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子案例:本科生凭研发获竞赛奖、硕博阶段发《Science》、校友回国创业估值近10亿。他强调“动手+创新”是科技人才核心素养,而“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”,正是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、推动产业链升级的关键。

讲座尾声的提问互动环节,刘教授鼓励学生“在黄金年华勇于突破”,并肯定学校多维度科学教育体系——该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资源支持,彰显高质量教学水平,为接触前沿科技奠定基础。

此次讲座实现了“前沿技术-产业痛点-人才成长”三维价值传递:在学术层面,清晰呈现三大领域技术演进与未来方向,让学生直面产业困境,建立“技术服务产业”认知;在人才培养层面,以真实案例强化“创新+实践”意识;在产业未来层面,为学校链接外部高端学术资源、推动产学研联动提供契机,启蒙学生科研兴趣。



分享到: